欢迎访问二子布袋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二子布袋 >> 新闻中心 >> 我国非织造布行业走过的发展历程

我国非织造布行业走过的发展历程

  我国非织造布行业走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到今天,产能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谈不上强,正视差距,增强创新意识,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当务之急。

    我国非织造布的生产能力2006年达到210万吨/年左右,这样的生产能力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数一数二的,而且这种能力还在持续增长中。有些专家提出,如果按照欧美国家人均非织造布占有量3.5~3.8公斤推算,中国13亿人口,全国总人口的占有量应该可以达到450万~500万吨/年,由此说明中国的非织造布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非织造布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质量水平和竞争能力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一是市场生产能力的重复扩展。近年来,非织造布同类产品生产能力的重复扩展较严重,导致了传统的已确定市场的竞争加剧,进而导致了企业的利润下降。二是行业缺乏明确的市场细分。我国非织造布已应用到产业、服装和装饰等各个领域,不仅已确定市场在不断扩大,而且也开发了一些新的市场。然而,我国非织造布生产能力绝大多数还是集中在少数传统的大路货产品上,如喷胶棉、服装衬、土工布、个人卫生用品、包装材料、鞋衬、常规过滤材料等。企业没有明确的市场分工,常常挤在同一产品领域,造成了产能集中和竞争加剧。三是市场和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如簇绒地毯底布,我国拥有约1.5亿平方米的市场,目前已有约30%开始采用PET纺粘法底布,其需求量至少在4000万平方米以上,目前主要依赖于从我国台湾科德宝公司进口,售价在3000美元/吨以上。国内有些企业已做过不少尝试欲开发这一产品和市场,但至今尚未有产品面市。如果开发出这种产品,不仅节省大量外汇,而且也扩大了市场应用范围。四是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国际竞争力。如纺粘法企业的平均生产能力到2006年虽然达到4500吨/年,但单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仍偏小,新增纺粘生产线多半为1.6米幅宽、产能仅为1200~1500吨/年的设备。五是产品档次相对较低。很多目前国际市场需要的产品还不能提供,国内一些特殊需求尚靠进口。六是缺乏国际知名品牌。


    从上述对前景和差距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非织造布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的内需市场发展并广泛扩张到国际市场后,非织造布的产量还会有成倍的增长。我国目前在能力和产量上虽可谓是一个非织造布的大国,但就技术水平、质量水平、产品档次、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而言还远远不是一个强国。因此,走集团化的道路,增强国际竞争力,成为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我国非织造布要走上强国发展之路,就应该重视集团化的发展,只有集团化的企业才有可能通过兼并和整合,扩展生产规模、集聚科技人才、增强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创立品牌和实现品牌的复制及扩张,才有可能形成较强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取得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工业化逐步形成,其工业化率已超过70%,这就为中国的集团化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从总体上看,中国非织造布集团化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企业在集团化运作过程中走向品牌化将是中国非织造布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国非织造布企业要想加快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强化品牌意识,高度重视集团化的品牌建设,积极实施品牌竞争战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应注重实施品牌多元化战略,以一个集团主品牌为核心,若干个子品牌为支撑。主品牌代表集团整体形象,而系列子品牌用以专攻各细分市场。

    非织造布企业应逐步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应以短期的、狭隘的利润作为行为导向,而应具备强烈的社会意识和环保意识,讲信义求利益。要考虑到顾客、企业、员工、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将企业、顾客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长期利益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支配下,企业摆脱传统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竞争理念,取而代之的是“竞争双赢”理念,即非织造布企业在竞争中不是以打败对手为目的,而是在和平共处的背景下相互促进,共同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

标签:

关键词:

    相关产品